近日,中国(苏州)硅光创新与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将积极以市场为牵引,聚焦硅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生态构建、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苏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硅光产业创新高地。这是苏州持续推进平台载体赋能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例证。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192.1亿元、同比增长6.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4%、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8%,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速达39.4%。苏州聚焦“高水平产出、高能级主体、高效率转化”,在新质生产力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协调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新动能加快积蓄,新产业加快成势,科创“繁花”结出累累硕果。
研发机构广覆盖,创新能力加快提升
在今年7月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高铁大会上,被称为“全球最快高铁列车”的CR450动车组样车惊艳亮相,其试验速度高达每小时450公里,运营速度为每小时400公里。持续刷新的“中国速度”背后,闪耀着苏州科技成果的身影。
“为满足该项目提升最大运行速度、降低运行能耗、提升车厢舒适性并提升产品可靠性的需求,我们公司研发中心为CR450车厢提供冷却用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目前该产品已经通过铁道部路运测试,进入车厢量产序列。”谷轮公司是一家拥有百年创新历史的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可持续供暖、制冷、冷链和工业解决方案供应商,致力于革新制冷技术。谷轮亚太工程中心副总裁慎世珍介绍,目前苏州工厂年均销售额达5亿美元,其中90%以上的销售产品由本土研发中心开发,该研发中心也已成为谷轮集团全球第二大研发机构。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研发机构则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创新动能。据统计,截至6月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86%,较2024年底提高5.4个百分点。 世界杯投注: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苏州深入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外资企业创新专项计划,上半年全市新增建成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875家,其中新增建成研发机构的外资及港澳台企业227家,持续助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人才招引力度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7月10日,在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系列活动开幕式上,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成果及十大提名成果发布,覆盖了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在这些科技成果中,有1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5项成果打破国际垄断,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多项成果拥有5个“全球第一”,多项成果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彰显科技创新“硬实力”。每项产业科技成果的产生,都源自于苏州持续招引一大批顶尖人才和团队。
据统计,1至5月全市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1.1万件,5月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9万件,增长16.9%。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在“三合一”大会上,还为15个苏州重大创新团队颁发证书,公布了2025苏州青年科学家名单,其中市内10人、市外10人,覆盖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据悉,获评的苏州重大创新团队可获得最高3000万元的项目资助,团队领军人才和核心成员可获得最高200万元的购房补贴;入选的每位青年科学家来苏工作后将获50万元奖金,直接认定为苏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并享受相关待遇。
苏州坚持靶向引进一流人才,一方面持续优化苏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加大科技招商与人才引进相结合,深入实施“海外、未落户”专项,首次建立重大创新团队“绿色通道”,上半年新立项16个重大创新团队、168名领军人才,累计引进77个重大创新团队、4003名领军人才。另一方面,实施苏州领军“翼企”行动,帮助人才企业对接市场、技术、产业链、投融资资源,不断提升人才服务质效,蓄积发展后劲。据介绍,全市领军人才企业诞生了全市95%的科创板上市企业、72%的瞪羚和独角兽企业。
企业培育见成效,创新发展量质并进
1月10日,国内液相色谱材料龙头企业苏州赛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2025年科创板首只新股;3月25日,在行业内具有“芯片全科医院”称号的苏州胜科纳米正式在科创板挂牌上市,为科创板再添苏企新兵。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科创板企业2家,截至6月末,共有科创板企业57家。
独角兽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7月18日,《GEI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5》发布。榜单显示,2024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372家,江苏省49家。其中,苏州21家,位列全国第四、全省第一,直接反映了苏州的创新能力和发展速度。
世界杯投注: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苏州高度重视创新型企业培育和发展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构建“引、育、培、服”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科小—高企—瞪羚—独角兽—科技领军”的企业梯队,全面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创新服务,多措并举、精准服务引导和推动科技型企业加快上市。接下来,将继续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